退休症候群是什麼?有哪些症狀?治療方法在這裡
工作數十年好不容易迎接退休生活,原本以為可以讓身心放鬆,享受悠閒的退休時光,想不到生活卻沒有想像中的開心。無論是自己身為退休族群,又或者是家人長輩面臨退休生活,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和心理調適,可能會落入「退休症候群」的憂鬱漩渦裡。退休症候群是什麼?為什麼退休後反而容易憂鬱?退休症候群有哪些症狀、該如何解決呢?本篇告訴您。
退休症候群是什麼?為什麼會有退休症候群?
退休症候群也有人稱為「退休綜合症」,主要是指退休者離開工作岡位、回到家庭之後,因為生活習慣、人際關係、生活規律等條件發生改變所產生的強烈不適感。退休症候群的發生可能是因為退休者在退休之後,失去了與工作之間的連結,這也代表著原本長達數十年的身分認同來源被剝奪了,也就無法在生活中獲得自我價值。
根據董事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的文章介紹,於退休初期,退休者大多會慶幸不需要再如此辛苦,可以享受自由的生活,直到某天會突然不知道今天還能夠做些什麼。因此,退休族群往往會在退休的蜜月期結束後,開始感覺到失去生活重心和方向,甚至出現無聊、空虛、迷茫和無力等情緒,以及自責、自卑、自怨自艾等負面想法。
退休症候群有哪些症狀?
退休症候群會有哪些症狀呢?常聽見的退休症候群症狀包括失眠、憂鬱、焦慮、暴躁易怒、各種身體不適,以及食慾不振、心悸、情緒低落、缺乏活力等。退休族群在失去生活重心後,也容易將難以消除的不適感發洩在家人身上,或者是不得不開始面對過往用工作逃避的家庭關係,導致人際關係變得緊繃,造成更大的挫折。
退休族群同時需要面對身體老化造成的負擔,加上失去目標的生活,容易產生「不被需要」的想法。換句話說,退休族群會開始質疑自我價值,再加上被社會孤立產生孤獨感、失落感,導致心理壓力增加,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。
該如何舒緩退休症候群?該如何改善?
面對退休生活,除了享受自由人生之外,也可以和外在重新建立連結,藉此緩解不被需要的感覺。例如,參與社區課程、休閒活動、志工服務等,或是發揮特長擔任講師、顧問、導師等,藉此與社會產生連結,找到新的角色定位。
根據報導,若無長期的退休規劃,反而會惡化健康,造成憂鬱症發生的機率增加40%、身體疾病的風險提高60%。因此在退休之後,退休族群可以培養其他興趣或是第二專長,也不妨利用空閒時間運動強健身體,嘗試例如健走、伸展、太極拳、氣功、瑜伽等活動,讓身體、心靈做好充足的準備,逐步適應人生的不同階段。